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综合管理 >
论文服务

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的文化阐释及其对海洋型城市设计启示

时间:2013-01-21来源:易品网 点击:
  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的文化阐释及其对海洋型城市设计启示
  [摘要] 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历经了海盐晒场、海水养殖、农业用地、村庄与工业用地,直至现今的海洋型滨海新城建设用地.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的每一次转换,都蕴含着围垦理念与技术、土地利用时代需求与社会经济效应等丰富内涵.系统梳理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的文化涵义、文化价值等,既可丰富浙江海洋文化理论,又可为当代海洋经济建设,尤其是海洋型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地方性特色文化理论支撑.
  [关键词] 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文化隐喻;海洋型城市
  一、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
  (一)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历程
  早在公元前206~208 年,海盐县就利用海涂做盐场,发展海水煮盐业.北宋庆历年间,在鄞奉平原曾有鄞县令王安石率民修筑定海塘;位于温黄平原的温岭市在元代曾建有萧万户塘、长沙塘、塘下塘、截屿塘;唐贞元元年至宋淳熙十四年(785~1187年),位于温瑞平原的乐清塘河、永瑞塘河、万全塘河、坡南塘河等处,曾逐步被建成第一条古海塘,该塘长达100 千米.杭州湾南岸的"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之北) 平原在1047 年就有筑塘记载,到1341 年初步形成西接上虞、东抵慈溪洋浦的大古塘,长为70 千米.随着滩涂淤涨外伸,遂以大古塘为头塘,逐年围垦,到2001 年已建成十塘,局部地区已建至十一塘,共向外延伸约16 千米.[1,2]1186 年陆一瀛在《沈师桥志》中称"粤溯兹土,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宋则民居也",正是对历史上浙江省沿海涂围垦土地利用演进过程的经典概括.[3]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先后进行了5 次滩涂资源调查,目前正在进行第6 次滩涂资源调查,即《浙江省滩涂资源调查(2012)》.浙江省政府于1958 年8 月颁发了《浙江省围垦滩涂建设暂行规定》,1996年11 月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2002 年7 月浙江省政府同意批准了《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①使浙江省的滩涂围垦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1950~2006年间全省围涂面积达303 万亩,[4] 滩涂围垦为浙江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浙江沿海县滩涂围垦与陆域土地扩张
  图1 显示1986~2010 年浙江大陆海岸线长度变化较快的有宁波市区、宁海县、慈溪市、象山县、三门县和乐清市等,其中2005~2010 年海岸线变化较快的有慈溪市、宁波市区、宁海县、三门县、象山县和乐清市.1986~2010 年陆地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杭州市区、慈溪市、玉环县、上虞市和宁海县(见图2),其中2005~2010 年,陆地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慈溪市、杭州市区、玉环县和上虞市.[5]浙江沿海县滩涂围垦中尤以慈溪市扩展最迅速,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慈溪市共围垦滩涂面积约288 平方公里,而台州市近50%耕地是千百年来经过滩涂围垦形成的.自1980 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在位于杭州湾以北的侵蚀岸段还是在杭州湾以南的淤积岸段,海岸线均向海洋推进,且推进速度越来越快,滩涂围垦造地成为近40 年浙江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三)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
  历史时期与近代以来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历经晒盐、海水养殖、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方式间的不停转换,只是各种利用模式内部存在程度差异.新中国成立到2000 年慈溪市围涂15000 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在2002 年仍减少到0.044 公顷,可见杭州湾南岸平原滩涂围垦土地利用始终以工业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为主.玉环县漩门湾1977 年完成的第一期滩涂围垦主要解决耕地及农业用水蓄淡问题,而1979 年开建的漩门湾二期则着眼在县域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和小麦屿港开发导致全县用水问题日趋紧张,解决滩涂围垦蓄水问题.[6]21 世纪初,浙江沿海各地的滩涂围垦规划更加强调了滩涂围垦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如《温州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将温州市域沿岸划分为7 个岸段,适宜于造地的规划滩涂区面积约为4.48 万公顷,滩涂开发利用方向与主导功能分为农业养殖开发,航运、行洪,旅游/ 工业港口与码头开发,工业、城镇建设后备资源,临港产业基地,城镇用地等类型,而其中的14、16 岸段在1980 年代前主要用于海水养殖业;《舟山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9- 2020 年)》将全市海岛围垦造地区划分为7 个造地区,都强调作为临港工业、港口航运业、海洋旅游及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在1980 年以前,舟山大多数岛屿滩涂促淤围垦都优先用于养殖业.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沿海滩涂围垦用地属性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围涂的目的主要是晒盐;二是1960 年代中期至1970 年代,围垦海涂的目的主要是扩展农业用地;三是1980 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初,围涂的目的主要是海水养殖;四是1990 年代后期至今,围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二、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的文化
  阐释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法的演进,隐喻了农耕文化向航海文化过渡的历程与人类实践精神,承载着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转换所经历的文脉,蕴含着浙江先民和当代浙江人实现人海和谐的诸种实践探索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一)利用方式演进的文化隐喻
  当土地数量短缺和土地质量退化问题已严重影响沿海地区快速增加的人口和迅猛发展的经济时,对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化的任何单一因子都不足以解释当地居民利用滩涂方式的真正原因.
  在众多表面原因被逐层剥离时,深层的文化根源得以显现,文化或文化伦理问题是土地利用中的重要内容.沿海滩涂围垦从晒盐场,历经湿地、鱼塘、农业种植等土地利用方式,发展到现今港口或滨海新城建设用地.这既反映了人类社会走向海洋的足迹,又印证了农耕文化与捕捞、航海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首要文化隐喻是沿海滩涂围垦利用,大都以海洋养殖与捕捞、潮田、潮闸、盐田、海塘等等农业性的海洋活动开始的,逐步发展到港口商业、港航贸易等,与航海和海洋贸易相比,农业性海洋活动应该说是大量地、长期地和稳定地被实践着.
  次要文化隐喻是沿海滩涂围垦利用,从保守的、稳定的农业性海洋活动发展到重商的、冒险的、开放的港航业与海洋贸易过程,凸显了沿海居民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也印证了浙江海洋精神培育、成长的漫长性和形成现代海洋社会的艰巨性.
  (二)承载大陆文明转向海洋文明
  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作为大陆与海洋交界的边缘地带,具有大陆属性和海洋属性的双重特征,由此可以说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承载了大陆文明转向海洋文明的漫长过程.中华文明就是大陆文明,这种根植于农耕文化的东方文明,其显著特征是恬淡而平和、内敛而丰富.农耕文化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是遵从资源共享共有的社会意识,信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朴实思想,讲求互利互换的平等意识,讲究个人的自我约束和道德规范,追求人事和谐共存共处的大同境界.中国几千年来都综合考虑地理、气候、民风民俗、传统特长,形成农林牧副渔、工商士学兵的资源分配和社会阶层发展.而海洋文明崇尚版图扩张、资源占有和冒险,其最典型文化是以海盗文化为首的远洋航海技术文化.航海技术文化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崇尚丛林法则,崇尚个人力量,信奉竞争生存的斗争哲学,尊崇力量即法律、存在即合理的现实,崇尚结果主义,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是赤裸裸的竞争关系,崇尚力量碰撞的秩序.因而,就形成了以力量为先的自由占有、自由贸易,甚至是武装斗争而达到目的的经济自由秩序.
  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的演进,承载和承转了农耕文化为主的大陆文明逐渐过渡为航海文化为主的海洋文明,只是这种承转和过渡,仍然被大陆文化的农业性海洋活动所左右,尚未孕育出完全的现代海洋文明,尤其是类似西方海洋文明的文化.因此,浙江海洋文化建设与海洋文明孕育,将无法避免其独特性.
  (三)蕴涵着对海洋文明的向往与实践
  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既承转着农耕文化转向海洋文化的过程,又蕴涵着沿海居民对海洋文明的无比向往和各种探索实践.首先体现在不同群体和阶层都成为围垦的主体.在浙江慈溪围垦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方言并存于某一个乡镇格局.正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人群在求生和向滩涂进军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不变的乡音特点.可以说,这种小范围语种的语音差异是慈溪围垦发展史的活化石.
  其次,自四面八方的群体通过围垦和海洋经济活动实现了族群融合与海洋精神的孕育.第三,沿海滩涂围垦,既改造了沿海居民的农耕文化属性特征,又培育了新的一代向海奋争的海洋文化特征.
  三、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对海洋型滨海新城设计的启示
  (一)传承陆域文化,创造海洋文化实践新形式
  大陆文明在向海洋移植、衍生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农业社会和大陆性格对海洋文化的深度制约.中国历来以农为本,封建传统更使得土地在中华文化中占据最重要地位.这使得农业本位和大陆性格有力地左右着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文化的实践与创新,并且早在郑和航海所带代表的明代中期海洋文化中就有明显表现.然而现代海洋滩涂围垦土地利用过程,虽然早期也显现出显著的向陆性利用特征,如围垦滩涂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尤其是围垦成堰塘从事淡水渔业养殖.随着沿海居民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知和利用进入初级阶段,逐渐形成沿海滩涂海水养殖业,如各种贝类、虾类、蟹类、藻类的养殖和食用文化成为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碰撞、融合的新形式.当沿海居民掌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时,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便以港口利用为主,而港口利用经历了渔港、商港、军港和现代综合性商业口岸等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形成与发展都隐含着人类对海洋渔业、海洋贸易、近海防卫和国际远洋贸易等的期待、探索和认同.当沿海滩涂围垦土地经历港口和村庄建设利用后,沿海居民对海洋的理性认识水平又上一台阶,掌握了海洋气候和海洋潮汐规律,便萌发在沿海低地建设村镇和城市的意愿.当然,沿海滩涂围垦建设新城,不仅反映了沿海居民对海洋的各种自然规律的理性认识程度,也承载了人类社会利用海洋与海岸的自然规律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创造与实践.
  浙江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从历史时期延续大陆文明的农耕文化发展到今天的探索商港文化、海洋贸易文化与海洋文化等,在传承陆域文化和创造海洋文化实践形式的突出作用体现在:一是通过沿海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的渐进演化,既保留了农耕的种植文化与淡水养殖文化,又将以海岸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滩涂晒盐、养殖、商港等近海文化融于大陆文明之中;二是通过近海文化的创造,初步实现了远海和大洋文化的探索、利用,尤其是通过近海港口贸易实现岛屿、跨国的海洋文化传播与扩散;三是通过近陆地滩涂围垦建设新城,拓展了近岸和远洋的海上活动供给能力与强度,尤其是以此方式探索大洋中岛屿的开发利用,更加扩展了现代海洋文化的空间实践形式;四是中国沿海滩涂围垦利用是从农业性的海洋活动开始的,逐步发展到港口商业、港航贸易等,只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相比起航海和海洋贸易来,农业性海洋活动应该说是大量地、长期地和稳定地被实践着.这既突破了中国重农轻商的大陆文明,又将重商、开拓精神和开放的文化带进海洋文化.
  总之,沿海滩涂围垦建设新城的陆域与海洋文化实践,在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都继承并极大地变革了中国海洋文化的面貌,其历史意义毋庸质疑.这种变革既体现在海权观念、海洋发展方略、海洋文化精神构成等方面,又创新了我国历代相对开放、重商的海洋文化精神.
  (二)从陆向海,探索海洋国土高效管理
  我国海洋国土的管理存在部门分割、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沿海城市从陆向海的前进步伐.因此,基于海洋国土的空间属性与经济活动组分,适当进行海洋区划与海洋空间规划,并以此为基础改组现有管理行政体制,优化重组后可以形成以海岸、内海水域、领海、专属经济区为管辖空间范围的海岸海洋警备队,以大陆架及毗连外海、海上领空、海上战略通道、海外国家利益等保护为主体空间范围的海军.
  浙江地处海防前哨和对外开放的前沿,既担负着保卫祖国、内引外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任,又担负着开发利用、保护海洋国土资源的重任.因此,首先必须依据国家海洋管辖模式,构建省级海洋管理协调机构和市/ 县综合性海洋管理机构.一是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区域海洋管理的协调机制,即成立由当地政府领导负责、相关涉海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委员会,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海洋管理部门,以改变目前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弱势.沿海各市或县应成立综合性海洋管理部门,将当下保留的分散型涉海行业管理部门的涉海职能和人员统一并入新成立的综合性海洋管理部门,以求真正实现权责相称的管理原则,从而减少无人管理或抢着管理的现象,并提高海岸海洋管理效率和保障海洋事业的整体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搭建区域性的海洋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即建立信息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内各海管主体的信息协调,避免信息不对称.第二,建立一套系统的省级海洋管理正常运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各海域利益的平衡机制.可以设立区域利益补偿制度,对因保护区域内海洋生态环境或海洋资源或海域整体利益而付出成本的成员,由分享到因该成员的保护海洋行为带来的利益和好处的区域内其他成员向有功的成员支付一定的补偿费以弥它为保护海洋所付出的代价.二是制定并完善对区域海洋管理协调机构开展工作的绩效考评标准,规定其实行政务公开,并通过采取听证会等社会监督形式加强对区域海洋管理协调机构的监督.第三,完善省、市域海洋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在区域海洋管理过程中政府决策和管理需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广泛听取专家、社会团体及公众的意见,建立并完善反馈程序,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模式,形成区域海洋管理政府协调的有效机制.各级政府决策层要达成一个共识,把公众的参与程度作为改进区域海洋管理的现实力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海洋信息通过相关的政务网和新闻媒介向外发布,鼓励公众依法行使相关的知情权,通过公众参与促进区域海洋管理在机制、政策和行动方面进一步的改进,以利于区域管理方法的最终形成,这在克服管理体制建设和政策组织实施的困难方面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三)把握人海关系,科学利用海洋资源
  人海关系中的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的人,是从海洋中生成的有机体经过自然界长期演化和发展而形成的高级产物.在组成物质上,人没有任何特别,构成人体的物质成份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人完全是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人的这种动物自然性决定了他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存,未来人类将会从集中依赖陆域转而更加依赖海洋.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是人是有理智、思维,且能够自主、能动地从事创造和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属性.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要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发生联系,要与社会之间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关系.
  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使一切都复杂起来,人海关系矛盾本源就在此.
  要做到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海洋观,必须从过去的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资源观转化为生态文明的、体现"代内公正"和"代际公平"的"蓝色家园"观.其次,完善法律制度,依靠法律和制度管理海洋,强化海洋空间规划,科学组织对海域各种人类活动的时空配置,实  出发,结合南宁市区域实际情况,确立南宁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指标框架,其包括社会安定和谐、经济优化增长、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科学文化繁荣五大方面,每个方面则可用具体指标对总体指标加以衡量(见表1).
  南宁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要求在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历史文化丰富厚重、城市景观优美、经济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实现完美的统一.因此,这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还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将成为南宁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