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创造,并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民间工艺美术与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在创作题材、内容、技巧上的传承性,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表现质朴纯真的风格和形式上有明显的地域性,也称“民间工艺”,它是美术类别里的造型艺术,属于美术文化系统。福建的莆仙地区工艺美术品种种类繁多,此文我们仅选取唐宋元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作品进行研究。
一、莆田地区唐宋元时期书画艺术发展概况
处于中国东南沿海的莆仙地区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后,书画艺术开始发展,唐宋两代涌现出林藻、林蕴、黄滔、蔡襄、刘克庄、陈文龙等许多书家名仕,他们的作品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如:蔡襄是宋四家之一,“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宋·苏轼语);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在今存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近二百篇书画题跋记录了宋代文人书画收藏的盛况和刘克庄的美术评论。随着莆仙科举渐盛,宋以后大凡中举之士,皆书法高手,甚至秀才或布衣,也情系翰墨之间,形成多样化的书法艺术风格,他们都为莆仙书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元代莆仙画史上出现了山水画家林士能。
值得关注的是,唐宋元时期,莆仙地区的文化昌盛,出现许多书法家但没有出现杰出的画家。这也许是因为在科举时代,“学优而仕”的思想统治社会,士子为了追逐功名,将精力放在研习儒家经典上,觉得绘画不是正途,只是生活上的点缀品,不予重视,导致莆仙的文人还未开始着手绘事。庆幸的是,这期间莆仙民间绘画已经先行一步,因封建帝王提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建造寺院等原因,雕刻工艺,寺院雕饰彩绘的装饰画和宗教壁画等艺术十分盛行,至今仍留存许多珍贵的工艺杰作。这些杰作让我们开始想象当时的绘画水平。我们相信,当时的工艺是伴随着同时期的书画(画,指广义的绘画)一起发展的,从唐宋元的工艺美术作品中,我们能找到当时书画艺术的诸多特征。
二、莆田地区唐宋元时期书画艺术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呈现
莆仙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包括壁画、雕刻(木雕、石雕)、陶瓷工艺等,他们与当时的书画艺术紧密结合,体现了民间工艺的风韵神采,富有地方色彩,反映了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壁画
壁画作品常见于孔庙、寺院、宫观、家祠等建筑中。目前,文献记载莆田地区有年代纪年新建的寺院出现得很早,东晋到隋朝就有5所,唐代有33所,五代时期有19所,宋代有55所(1)。如此众多的寺院,加上宫观、孔庙以及散落于乡间的民间祠庙,为宗教壁画留下了极大的生存空间。据《兴化府莆田县志》上记:“宋咸平元年(998年),始有诏之学,进士方仪、陈翊愿入资助成之。嗣请于朝,赐地为夫子庙,郡人翕然输钱三十万,建正殿,塑先师十哲像,绘从祀于两壁。”(2)“进士方仪以旧庙卑毁,不若诸浮屠、伯阳之祠,实将新而大之。率乡之人始构正殿,塑绘先圣、先师暨费侯至郕侯十人,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工止是而赀已竭。”《兴化军重建军学记》碑文中有“凡庙学之制,细大毕具。庙之前,有崇阁以秘御书;后有廣堂,以绘三礼名物。”(3)所谓名物,早期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后来又逐步扩大到车马、宫室、冠服、星宿、山川、郡国、职官和人等领域。
南宋进士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年)正月十一日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恢闳祠宇,嚴饰像貌,巍然面南,取肖王侯。夫豈过为僭越示美观?”上述文字记载了在宋代的莆田宫庙中壁画的内容,有孔子的从祀、也有妈祖像、名物等。
宫庙壁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部分,它身上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民间审美趣味与民间审美图式,目前我们在文献中可以看到宋代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三礼名物”以及其他神像等。其中宋代兴化府的夫子庙中的壁画共绘六十一人,规模相当庞大。虽然我们无法从文字中看到当时壁画的形神,但从同时代的雕刻作品中,也许能找到同期壁画的造型。
(二)雕刻工艺
莆仙以“雕刻之乡”闻名全国。唐宋时期,莆田雕刻艺术已在建筑修饰、佛像、墓砖、刻书上呈现,寺院的建筑装饰,经书等雕刻工艺已渐成熟。例如:前文介绍宋咸平元年修的夫子庙中,已塑先师十哲像;在莆田下郑村发现的唐墓墓砖上印有古钱、蕉叶、米子、半圆、连珠宝相花、缠枝花等花纹。(4)
雕塑与绘画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在雕塑中有极其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在于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的节奏和韵律。
1.木雕工艺
(1)木雕造像
莆田的木雕兴于唐宋,其发端为寺庙古建雕饰和佛教、道教、妈祖信仰文化等。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有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大兴土木,追求豪华富丽,便召家乡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莆田”木雕家具工艺先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莆田秀屿嵩山陈靖姑祖庙存有一尊木雕陈靖姑像,背面镌刻“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马远所绘的关羽像由莆田人雕刻,至今尚存于万寿庵内。此外,宋木偶戏曾在莆田流行,宋莆田诗人刘克庄的《后村合集》有《无题二首》:“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人愁。”说明南宋莆田地区,木偶戏已流行于民间。木偶头雕刻与木偶戏的发展密不可分。木偶戏曾在莆田流行的历史成为莆仙存在木偶雕刻最有力的佐证。
宋末元初,雕刻艺人林恢、林奕所刻的唐梅妃江采萍、太师陈文龙抗战死难圆雕,均精妙绝伦,生动形象,当时所刻的人物、花卉围屏、建筑栏杆等,都很精妙。
本文列举三尊宋代妈祖木雕像作一比较(图表1),分别是现存在荔城区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神像(图1)和现存在莆田市博物馆的两尊宋代妈祖神像(图2、图3)总体而言,这三尊木雕像雕刻手法洗练,风格古朴,具有很强的绘画性。
图表1三尊宋代妈祖木雕像艺术特征比较
这些宋代妈祖像,前两尊为封妃前的夫人像造型,均梳高髻,戴头冠。前两尊形象端庄,为世俗化的宋代妇人打扮,第三尊为封妃后的造型,服饰冠旎与夫人时不同,手捧朱圭,较前两尊更秀美,衣纹线条更写实,与封妃前的夫人像有明显不同(妈祖封妃的时间实在光宗绍熙元年,即1190年,以旧旱大功褒封进爵灵惠妃,第三尊应该是灵惠夫人像)。
(2)木刻本
莆田刻书业在宋代十分兴盛,莆仙地区的藏书业十分发达,宋初五代之乱始定,国内藏书损失巨大,闽省少兵灾之祸,收藏、刻书者多,闽地的官学、书院有大量的藏书,私人藏书亦非常丰富。莆田名儒多有藏书,如“宋时有‘万卷楼’‘一经楼’、‘藏六堂’、‘叔告书楼’等,其中‘万卷楼’珍藏有苏东坡遗墨400多纸”(5)。其时读书应试风气的盛行和闽地造纸原料的丰富,也因此促进刻书业发展。繁荣的刻书业使莆仙地区的文化积累更为厚重。五代时开始的闽地刻书业在宋元明时期走向鼎盛,各种刻本的出现与流行“为各类学校提供量丰价廉的教材,也为学者的著作提供印刷与出版发行的方便”,使闽人的集子也因此得以结撰并流传下去,莆田刻书业在宋时亦有声名。刻书业的发展对当地文化艺术传播发展奠定基础。
元末明初,版刻艺人俞良甫移居日本,从事雕刻艺术。他不但刊刻了大量的宋元版本的佛教与文学作品,还将雕刻艺术授给日本许多刻工,对繁荣当时日本人民的文化生活及印刷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刻本字体隽秀,刻技精湛,版式古雅,印刷清晰,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着“元人俞良甫版”之称(图4),至今仍被日本人民所珍视。
未完待续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