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虚拟影像
丁明明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102600)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运用到新媒体艺术创作当中来,新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虚拟影像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虚拟影像呈现出技术化、逼真化等多种特点,并使之与传统影像相区别。新媒体艺术和虚拟影像都是数字时代发展的产物,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它们改变了传统的视觉模式和视觉经验,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虚拟影像;传统影像
一、 新媒体艺术及其表征
一直以来,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BlogBus.com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对新媒体的定义是:“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②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则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理解是:“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③而我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实际上指的是一些先进的数字化的创作工具和手段,包括录像装置、摄影和电脑动画等各种数码影像。而新媒体艺术则是指艺术家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表达他们的思想和对现实的看法。新媒体艺术与以往的传统艺术特点不同,其最鲜明的特征是连结性与互动性。这是评析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标准,即是否让受众参与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受众可以全身心地与作品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作品本身,使作品乃至受众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思维与经验。
在这个全新的时间与空间中,受众可以随时融入其中,收获不同的感受。受众还可以根据艺术家提供的网络和数字科技手段与作品互动。比如通过触摸、移动、发出声音甚至移动通讯工具来与作品产生共鸣。当作品的感应器或其他精密的电子接收器收到受众的信号时,其本身就会发生转化,出现影像的变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鲁晓波曾在一次采访中点出了新媒体艺术的主旨:艺术有两种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即艺术要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个是艺术应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并不只是视觉上给人美观的感觉,而且是一种能够让人感觉心灵愉快的体验。新媒体艺术也具备这两个特征,只是它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手段不一样,是通过体验、虚拟现实、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而营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虚拟影像的特点与表现
(1)技术性虚拟影像艺术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对于其他艺术,虚拟影像艺术的技术性体现出更鲜明的个性。虚拟影像艺术通过科学技术把各门艺术的元素同化和吸收,发生质的变化,使影像艺术成为时空综合的视听艺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运用到虚拟影像艺术的创作当中来,虚拟影像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技术性,虚拟影像艺术才显现其个性色彩。影像发展的历史,既是影像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影响艺术技术发展的历史。美国影像史学者罗伯特•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认为:“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把影像史研究的讨论分成四种:美学的、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④,这种观点代表了影像研究的主要脉络,提供了一种把问题、方法和机遇分门别类的有益方式。正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物质条件,虚拟影像艺术才有着与其他艺术门类均不具有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并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受众面前。
(2)逼真性虚拟影像艺术能十分逼真地表现出物象原本的形象、声音、色彩和动作,并且能够将它们从荧幕和视频中展现出来。强大的三维软件能够使虚拟影像艺术的逼真程度进一步深化。例如由全三维软件开发制作的游戏《实况足球》就极大丰富和发展了虚拟影像的逼真性和迷恋性。虚拟艺术的每次重大突破,不仅使影像逼真性得到拓展,还能增强虚拟艺术反映视觉真实性的可能性。然而,逼真性并不等于真实性,只是一种视觉感受上的真实感。虚拟影像不仅能够再现静止的影像,而且能够制作出动态的影像;不仅可以再现客观存在的场景,还可以展现一些非现实的影像。影像艺术的真实性不仅限于客观存在的真实,虚拟影像的逼真性是视觉的逼真和表象的逼真,也就是虚拟艺术要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的真实和影像外貌逼真的高度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影像艺术的本质的真实。虚拟影像的视觉真实和外在逼真的真实是辩证统一的。
(3)沉浸性虚拟影像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的产物,在受众与影像交互过程中,受众是置身于这个虚拟影像环境当中的,从虚拟影像内部观察对象,获得全新的体验。虚拟影像沉浸性的意义在于集中受众的感官,将接收信息转变为亲身体验,从中获得愉悦感。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下,受众对影像的追求有了新的突破,虚拟影像是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新的体现。受众只要穿上特制传感器组成的数据衣等设备,就能轻易地实现科幻影片出现的各种情景,尽情体验沉浸中的愉悦。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以后就可能出现不用传感设备,直接就沉浸在虚拟的场景中,使人人都能够成为艺术家。
(4)构想性虚拟影像的构想性强调作品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的空间,能够拓宽人类的知识范围,再现人类客观存在的生存环境,创造客观不存在的环境。你可以创造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物体,赋予它们生命,并能使它们随意变化。在我看来只是一键之捷,让人回味起快捷的、自由的进展。数字技术的无所不能和虚拟机会的蔓延,导致人渴求另一种在场,渴求“每一个”“每一刻”的无法感受在场⑤。这种构想性正是靠数字技术的虚拟性来实现的。
三、传统影像 PK 虚拟影像在影像载体数字化以前,传统影像的观看方式是通过报纸等平面媒体的方式实现的,随着网络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影像的观看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主要还是以二维的方式表现。虚拟影像是数字化发展的产物,受众不仅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影像内容,还可以深入其中,参与影像的发生。传统影像的制作过程是对客观现实如实的反映,而虚拟影像则既可以反映现实,还能够创造客观不存在的虚拟现实,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想象思维。传统影像思维表现方式只是从客体和直观的角度来拍摄影像,而没有从主体和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影像。
所谓从实践的角度就是否定现实性的合理性,从改造和创新的角度就是不能让现实自由的发展。从主体的角度就是赋予对象以主体的形式、内容和意义,形成对人生成的人化的合理性和新的现实性。虚拟影像思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思维。虚拟影像思维方式实现了对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否定,是影像思维方式在现实意义的延展。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下,虚拟影像有着更为广阔的创作和传播空间,传统影像也应该借助新媒体和数字化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演变为更富有时代性的影像。
注释:①②③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④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126页⑤曾效农,《现代影视美学》[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3-14页
参考文献:[1]罗伯特• 艾伦与道格拉斯•割格里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时雨.《多媒体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4](英)约翰•伯格著.观看之道 [M]. 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法)卡特琳•格鲁著.《艺术介入空间》[M] .姚梦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