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抒真情方式对后世社会的辐射
———以巴金作品为研究视角
祥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内容摘要】“把心交给读者”是巴金“抒真情”方式最显著的体现。巴金崇尚高尔基小说中的“丹柯之心”,巴金早年在《旅途随笔》中就表示要做一块木柴,愿将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朴素美是真情文字的体现。巴金的作品折射着他真实自然的人格光辉,畅销于当下社会。巴金的“真情”洋溢在他的友情、爱情、亲情之中。《致青年作家》巴金用真情指引着文学大业。巴金的“真情”感召了天下人,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文学巨匠叶圣陶称赞巴金“识与不识众口传”,曹禺讴歌巴金“文章见真情,巴金是我师”。巴金的“真情”人品与文品的光辉,与太空中“巴金星”交相辉映,光耀人间,光耀千古。
【关键词】真情 人民作家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0)10- 0091- 03
“把心交给读者”,是贯穿巴金终身创作的一条鲜明宗旨,也是他矢志不移的创作原则。
把心交给读者,就是心里装着读者,关心读者,想读者之所想,对读者讲真话,讲自己用心思考过而又确实相信的话,要和读者做以心交心的朋友。为了把心交与读者,使自己的作品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他以直诉于人心的方式写作,在创作上追求“真实、自然、无技巧”的艺术境界,反对以所谓的技巧去“玩弄读者,考读者,让读者猜谜”,更反对欺和骗,反对说谎的文字。正因为他无比信赖读者,把心交给了读者,他也赢得了读者的心,为读者所信赖。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是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大作家之一。[1]
一、 拥抱“丹柯之心”,朴素美辐射社会
巴金非常崇尚高尔基《草原集》小说中描绘的“丹柯之心”,那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故事巴金把高尔基《草原集》介绍给中国的读者。20 世纪30 年代他写作《旅途随笔》就恳切地表示:要做一块火柴,愿将自己烧得粉身碎骨,把“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散发出来”,“给人间添一点温暖”。他翻译高尔基这篇小说,找到了创作意境中最高闪光点:“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柯丹’,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翻开五卷本《随想录》处处可见“柯之心”。他用解剖自己的例子来启迪教育别人,用最后的真诚与热情,引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用自己的爱与火,点燃他人的爱与火,把希望与美留给了下一代。[2]巴金从中受到启示,也要掏出“燃烧的心”,用真诚与热情去书写生活———即书写真情的文学创作方式。巴金曾以《燃烧的心》为题高度评价高尔基的小说:“高尔基的每一篇作品都贯穿着作者的人格。”燃烧自己的心,就是“抒真情”至高无上的创作境界。真诚是人类爱的火种。能够照亮人们的黑暗领域;热情是人类爱的光芒,能够温暖饱受苦难而冰冷的心田。“燃烧的心”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贯穿巴金一生的创作。他不说“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没有说的空话,而是以自己‘想过的真实想法和真挚感情’,为我们这个时代‘留点痕迹’和‘叫喊’”。[3]巴金的“真情”感染着后世,赢得世人的尊敬。著名诗人、散文家、编剧邹静之这样评价巴金的作品:我敬佩的是,在解放后,尤其是在“文革”后,巴金先生的文字对我的直接影响更大。
我认为他的生命,他的文学是伟大的。巴金先生在“文革”后写的一些文字是由衷的,不带表演的,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应从网络文学的表皮走向内心深处,那里肯定有让我们感到新鲜惊讶的东西。[4]这里所说的巴金“不带表演”的东西,就是指巴金的“真诚与热情”,不加虚伪的装饰,将内心所思所想传达给读者。巴金的作品培养了像邹静之一类的作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代的年轻人。“真情”抒写,往往体现在朴素美中。《随想录》集回忆、随笔、杂文、抒情诗于一炉。巴金对生活得独特发现和开掘,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随想录》是对“文革”社会的真实再现,确实是“一本真实的书”,也是“一本悲壮的书”,它的“每一句话都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心写下来的,都是经过自己良心的检查。”[5]我们通过读《随想录》,没有浮华艳丽的字句,有的只是朴实的文字,却唱出了“人的灵魂的歌”,歌唱在人间大地。巴老虽然百岁老龄,乘鹤远去,但他的《随想录》依然空谷回音,在久久的回荡。我国散文运动的起源正是针对讲究“骈四俪六”的骈文而生的,其显著特点就是以质朴代浮华,以确切恰当的文字代替那些堆砌藻典的陈言。韩愈在《樊绍述墓志铭》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就是一个很好的概括。“文从字顺”就是要质朴,“各识职”就是要切当情理。巴金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任其所至,看来只是任凭感情奔涌,不加壅阻,其实足“未尝不用字而未尝见其用字之迹”,所以常能收到“归真返朴”、“平中见奇”之功效。[“6] 平中见奇”之功效,体现在他把心交给读者,毫无掩饰地讲自己的心里话,表现出对祖国、人民命运的热切关注和严肃思考,显示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实自然的人格光辉。
在散文的出版和发行不大景气的情况下,《随想录》反复印刷,畅销不衰,这不仅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国文坛,就是在整个中国现代、当代散文出版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印数多、传播广的《随想录》不仅受到哲学家、政治学家等各界人士和研究生、工人等不同层次的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赞扬,更给予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杂文家、散文家、评论家以及表演艺术家、书法家等众多文学界、艺术界人士以勇气和启迪。1993 年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开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从50 万中图书精选,《随想录》名登榜首。就一部散文集在同时代产生的直接影响和社会评价来说,《随想录》在当代中国无与伦比。[7]巴金“燃烧自己的心”,把人格与艺术的光辉普洒在当下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因为“真诚与热情”是人类共有的热情,吻合了正直善良的人们心灵渴求。《随想录》散发出来的这种爱的光芒,以源源不断的能量,一波又一波向社会各个层面辐射开来,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行的征途。这如同浩瀚的太空中那颗“巴金星”,普洒着温暖的光泽。
二、“真情”温暖人间,“真情”指引文学大业巴金“抒真情”文学方式追根溯源,来自他对人类的感情的珍视。他重友情,舍己为人,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文坛上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名作家都视巴金为知己与诤友;他重爱情,“文革”中备受磨难,他不堪承受批斗、游行,是萧珊爱的眼光把他从人生的悬崖边拉了回来;萧珊迫害致死后,依据巴金文坛的地位,他有能力找个人生伴侣,但无人能占据萧珊在他心中的位置,他孤独地过完了人生的最后三十余年时光;他重亲情,收养朋友留下的孤儿,视为己出。没有人格的光辉,“抒真情”就失去了可靠的依托。巴金把友情比作一盏灯,这盏不灭的灯,照亮了他几十年的生活道路。他写作《朋友》,深深地书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有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活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我方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还是它。”那几年,巴金出于对朋友的关爱,不声不响地一次又一次地向有关部门反映,请求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其中就有沈从文和翻译家汝龙。曾同在法国留学的吴克刚在《想念芾甘,兼及合作》一文中,情深谊长地说:“我与芾甘,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朱镕基在上海做市长的时候,曾经向老人祝寿。探望的时候,朱镕基说他年轻的时候,也读过巴金的书。据说已故的彭雪枫将军在军务旁骛之余,还一直带着巴金的书。可见在中国,巴金拥有多少读者。在上世纪30、40 年代又有多少热血青年正是读了巴金的书而走向进步,走向革命队伍。[8]“文革”期间,萧珊身患重病,因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巴金之妻,得不到及时治疗。
巴金在奉贤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工宣队头头不准巴金请假照顾病妻。那帮“吃人的魔鬼”夺走了萧珊的生命,巴金用血泪合成了千古绝唱的悼文《怀念萧珊》:“她不想死,她想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这个愿望总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吧。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萧珊是那个人兽不分年代的牺牲品。“文革”罪恶真是罄竹难书,他使巴金妻离子散,酿威人间惨剧。难能可贵的是,爱妻已去,巴金化悲痛为力量,文末庄严宣告:我决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包含了事少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感情!愿化泥土,是巴金牺牲精神的体现。巴金老了,但祖国未来的文学大业,尤其是文学新人,牵挂着他的心。在他的努力下,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虽然长期病重不能与会,但他为会议写作了一篇充满信任与期待的讲话稿,把自己六十年来的创作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对青年作家循循善诱:“不用怕文化开放,开放会带来各种新的事物,好的我们大量借用,坏的我们可以不要。两种文化接触,一定互相影响,比赛高低,你比我,我比你,好的东西不会随便给人化掉,优秀的文化也不会一碰就倒,我们应当有这个信心。不要因为害怕污染,就关上门不见人,死守着祖国遗产永不更新,不学习,不思考,哪里会走上振兴民族的光明大道?”[9]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文革期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余威犹存,当时的中国大地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讨论。正是在这种摇摆不定的时局中,巴金出于对祖国一片真情,出于对青年作家的关切,不顾潜在的政治上“姓资”的嫌疑,写作《致青年作家》,正确阐析了“洋为中用”的理念,要求青年作家对待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须视外国文明为洪水猛兽。在当时的国度里,这些见解无疑对国人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为中国未来的文学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没有对国人的赤情,巴金无法冒着巨大风险来大胆地“惊世骇俗”。巴金真情的光辉驱散了文坛的阴霾,迎来又一轮日出。
三、“人民作家”的赞誉,文学名人的尊崇对读者奉献出一片真心与真情,是巴老几十年的创作宗旨。他在《把心交给读者》一文中说:“我要写我的真实的思想,还有我心里的话,遗留给我的读者。我写了五十多年,我确实写过不少不好的书,但也写了一些值得一读或半读的作品吧,它们能够存在下去,应当感谢读者们的宽容。我回顾五十年来走过的路,今天我对读者依然充满了感激之情。”[10]正因为对读者奉献出真情,巴金的作品才能打动并感染一代又一代读者与作家,巴金的作品才能在市场长期畅销。巴金的真情感动了中国人,也感动着党与政府。百岁时候,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李长春代表国务院出席颁奖仪式,他指出,巴金的人品和他的文品一样为人所景仰。他始终不渝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无限的忠诚与热爱,对文学事业不懈地耕耘与追求。他胸怀宽广,坦荡无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他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楷模和典范。[11]这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呼声。
巴金为人民写作,把一生奉献给了人民,当之无愧“人民作家”称誉,称誉里绽放出的是巴金对人民真情的光芒。巴金用真情感召了天下人,也使他誉满神州大地。在不同年代,不同的人们向他表示诚挚的赞颂。曾经提携过巴金走上文学道路的叶圣陶先生1977 年秋兴致所致,咏诗《赠巴金》:诵君文,莫计篇:交不浅,五十年。平时未必常晤叙,十载契阔心怅然。今春文汇刊书翰,识与不识众口传。挥洒雄健犹往昔,蜂虿于君何有焉。杜云古稀今曰杜,伫看新制涌如泉。[12]作为作家来说,读者是最好的检察官。有了读者的热爱,便有了作品的不朽。无论是像叶圣陶这样“识”的人,还是更多的未曾谋面的“不识”的人,巴金的文学著作“众口传”。由此可知,巴金在中国辐射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年华已老,豪情犹在。此情最真,光耀千古。用“真情”书写的《随想录》问世之后,在紫禁城里,在黄浦江头,文学家们自动地聚集在一起,祝贺《随想录》的完成。著名女作家谌容说:“他教我们如何做一个讲真话的拿笔杆子的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张洁说:“在他面前,任何‘玩文学’的人都会感到惭愧!”前文化部部长王蒙评价:“《随想录》以最诚恳的呼号,吁请人们负责任的对待历史和国家。如果人人如此,国家就有希望。”[13]从名人不可计数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知道,巴金的“真情”辐射到社会领域,不断地感染着中国人民,塑造着国人的良知与灵魂。“真情”中蕴含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关爱,“真情”彰显着人类文明的“精神之火”。
参考文献:[1]宋曰家著.巴金:永生在青春的原野[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191.[2]刘屏著.一个小老头,名叫巴金[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46- 248.[3]楼肇明.搏动着赤子之心的诗篇———读巴金《随想录》一、二集[J].当代,1981(4).[4]彭小花编著.巴金的知与真[M].东方出版社,2006:344.[5]黄裳.读巴金《随想录》[N].香港《大公报》,1980- 1- 24.[6]贾植芳,唐金海,张晓云,陈思和编.巴金作品评论集[C].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405- 406.[7] 李存光著. 巴金传[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397- 399.[8]李存光编.世纪良知巴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14- 322.[9]巴金.致青年作家[N].文艺报,1987- 1- 3.[10]巴金著.随想录[M].作家出版社,2005:24.[11]历止宏.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N]. 解放日报,2004- 11- 26.[12]李致,李舒主编.巴金这个人———献给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巴金百年华诞[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1.[13]谷苇著.记巴金[M].上海书店出版,1993:57—58.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