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住宅厨房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
周燕珉Zhou Yanmin林婧怡Lin Jingy
内容摘要:本文对新中国建国后至今我国城市厨房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从国家政策和城市住宅建设的宏观层面出发,以我国住宅发展的时间脉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并分析了新中国建国后至今厨房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住宅厨房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住宅厨房、厨房设计、发展特征
一、研究厨房发展演变的意义厨房的变迁是住宅发展的缩影。如果说住宅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都能通过住宅的标准和政策体现出来,那么厨房作为住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空间,是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的。通过厨房的演变历程,能够看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活质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国家住房政策的发展变革给厨房带来的革命。
更重要的是,厨房作为设备密集、操作精细的功能性空间,非常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最先进的工业技术、设备电气的研发,经常能够很快地落实在厨房的设计上。因此可以说厨房是体现先进住宅科技水平和设备发展动态的风向标。人性化、通用设计、节能与环保等先进的住宅设计理念也往往最先体现在厨房设计中。因此,对城市厨房发展的回顾就是对城市住宅的演变进行梳理。本文从国家政策和城市住宅建设的宏观层面出发,以我国住宅发展的时间脉络为切入点,研究并分析了建国后至今厨房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和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住宅厨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合用厨房”(1949-1978 年)
1.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住房短缺现象严重建国初期,百废待举。依托于计划经济的背景,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制度下的“分配物品”,由国家统一供应,以实物形式分配给职工。在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国家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这一阶段城市居民居住水平较低,几家合住与几代同堂的现象较为普遍。“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导致国家经济实力下降,使住宅数量和质量都成为更加突出的矛盾。由于住房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的基本建设资金,因而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单一的住房行政供给制难以满足群众的住房需求,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进展缓慢,住房短缺现象日益严重。
2. 住宅居住标准较低,厨房合用情况普遍社会大环境的极端困难使得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家政策提出的居住目标仅为实现“一人一张床”,因而被称为“睡眠型”住宅。户型面积小,多为一室或带套间的两室,卧室一般兼有起居和用餐功能。尽管在“一五”期间,部分城市参照苏联经验建设了一部分成套性的住宅,但由于其面积标准远远高于中国当时的实际居住水平,因而出现了“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使得原本为一户使用的带独立厨卫的住宅由两三户家庭共同使用,给住户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有些一般住宅的厨房更是几户合用或每层、每楼集中设置,户均使用面积不足2 平方米。(图1)在城市的四合院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本应一户一住的四合院由于多户合住而变成“大杂院”,原本舒适的居住环境变得拥挤不堪,合用厨房或自行搭建、加建厨房的情况十分普遍。(图2)在一些平房中还出现了冬季卧室兼做厨房的情况。到文革期间,城市建设发展愈发缓慢,住宅标准再次降低。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工厂、学校建造了一批诸如简易楼、宿舍楼的低标准住宅。这种住宅由走廊将一个个房间连接起来,户内没有厨厕。每层楼设有公用厕所或公用厨房,往往都是十多户合用,居住条件很差。
3. 厨房设备设施条件差,安全卫生隐患多这一时期厨房内常见的设备厨具为蜂窝煤炉或煤气炉、水泥砌的洗涤池、案桌以及碗橱等,设施简陋,布置凌乱,卫生条件极低,给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合用”使得厨房始终处于超负荷的使用状态中。邻里之间不得不尽量交错时间做饭,避免太过拥挤,但仍旧会引发诸多矛盾。20 世纪70 年代的一些筒子楼最初只作为职工的单身宿舍而建,职工成家后没有条件改善住房,一家人仍旧居住在筒子楼中。狭小的居住空间没有做饭的场所,使得基本的家庭生活难以成立。住户不得不在走廊中摆放煤气炉、案桌,开辟一处做饭空间。由于筒子楼里的走廊本身空间昏暗、通风不良,再加上做饭的油烟气味,使得居住环境极为恶劣。除此之外,本应在厨房中存放的杂物(例如蜂窝煤、冬季贮存的菜等)由于厨房拥挤或没有厨房,也都置于走廊、楼梯间等公共交通场所,使得通行空间变得十分狭窄,不仅卫生条件恶劣,也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图3)
4. 小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采用福利制的住宅分配方式,在住宅建设投入有限且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严格限制住宅的面积标准是缓解住房紧张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在面积额定指标很小的前提下,通过合用厨房从而腾出更多的居住面积是减少建设成本、保证基本居住需求的无奈之举。因此这一时期的住宅大多都采取厨卫共用的形式,厨房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三、改革开放进程中住宅建设快速发展引发的厨房革命(1979-1997 年)1. 改革开放促进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1979 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住房要进行商品化”的口号,揭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这一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住房投资建设量大大增加,人民的居住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住房投资和建设的方式也由国家统一出资转向以地方和企业为主体筹资。企业、事业单位建房增多,并根据不同的居住对象建立了相应的住宅建设和分配标准,增加了两室(50 多平方米)、三室(70 多平方米)的户型。这为之后的厨房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 居住标准的提高推动“厨房入户”和“餐寝分离”事实上70 年代文革结束后,人们对住宅需求十分强烈,渴望着独门独户、厨卫独用。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刚刚开始,住宅建设需要一定周期,大部分住宅仍然拥挤。80 年代中期,国家政策指出住宅应按照“套型”设计,其后出台的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住宅每套应设有卧室、厨房、卫生间及储藏空间。至此,“厨房入户”得以逐步推广。[1]80 年代“方厅型”住宅的出现,不仅做到了“厨房入户”,还实现了“餐寝分离”——住宅的就餐空间与睡眠空间分开(而起居等活动仍与睡眠合用同一空间),实现了功能分室的突破。(图4)“餐寝分离”标志着人们对用餐环境的逐渐重视,从中也能看出对提升厨房功能的潜在需求。但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厨房仍被视为住宅中次要的辅助空间。3. 厨房发展面临的问题客观来说,这一阶段住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比文革期间提高很多。住宅厨房的设计开始得到普遍的重视,但迫于面积标准和平面布局的制约,厨房的条件仍不理想。本阶段住宅厨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厨房面积指标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尽管厨房的面积提升到了每户3.5 平方米~4 平方米[2],但在摆放了水池、燃气灶、案桌等基本的家具设备之后,剩余的仅为操作空间。当时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很快,“新三大件”(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的普及使冰箱逐渐进入家庭。可是由于厨房面__积有限,也没有预留相应的电源插座,冰箱往往难以入厨而不得不放在餐厅或走廊中,造成通行和用餐空间拥挤(图5)。而当时住宅结构主要为砖混,以墙承重,因而使得厨房的面积难以扩大,对后期更新改造形成了瓶颈。②燃料、排烟方式落后,油烟污染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住宅厨房一直处于杂乱、拥挤、布满烟尘的状态。这与我国城镇民用燃料低劣及传统烹饪习惯有关。尽管蜂窝煤被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取代后使得厨房卫生条件有所改观,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气仍没有有效的排除方法。从最初的自由排放,到利用排风扇向室外排出,再到楼房中出现排风道,油烟对住户的困扰始终存在。为了节约面宽、节省用地,又保证厨房能对外开窗,一些住宅设计将厨房的窗开向内天井,导致做饭的油烟气朝向天井排放。住户厨房之间串味严重,形成交叉污染。(在之后2003 年的S A R S 期间,这一形式造成的交叉污染后果进一步得到验证。)90 年代初,吸油烟机的出现使得厨房油烟污染有所改观。但由于排风道设计的缺陷,使得油烟排放不畅、油烟倒灌的现象频频发生。③设计建造水平较低,管线设备布置混乱90 年代前后,由于经济的原因,我国的住宅多为粗装修标准。厨房在设计时只考虑设置一个磨石面铁架灶台、一个白瓷水池和一个放置调料的简易吊架,粉刷的墙面和顶棚易沾油污、易剥落,卫生条件差。设备和橱具均随土建同时施工,建造水平低,其尺寸和质量往往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管线设备布置混乱是影响厨房使用功能的另一大原因。当时政府在住宅建造管理上条块分割,相关政策“政出多门”,建造时各工种缺乏配合,导致管线、设备的布置缺乏统一协调,致使有限的厨房面积中橱具布置困难,操作动线不顺,并形成许多不易清扫的卫生死角。(图6)
4. 住房制度改革驱动下人们对厨房认识的转变20 世纪90 年代前期是我国住房政策改革的重要推进时期,住房正逐渐成为一种商品,走向市场消费的领域。人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不再“被分配”,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都比80 年代有着显著的提高。“一户一套房”成为新的居住标准。在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对住宅的要求也开始从单纯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化。住宅空间实现“居寝分离”是这一时期住宅设计的重要变革。“居寝分离”使得住宅面积标准进一步扩大,人们有条件重视住宅的空间分工,对厨房的需求也随之提高。随着生活的富裕,家庭聚会等娱乐活动逐渐增多,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开始将厨房作为住宅中重要的空间场所给予重视。厨房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食品加工车间”,而应该是做饭、吃饭、全家能聚在一起的空间。这为下一阶段厨房的蓬勃发展埋下了伏笔。5. 小结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受到改革开放之后住房建设快速发展的影响,住宅厨房条件有所改善,“厨房入户”得以广泛推行。但受限于住宅面积标准,厨房的形式难以有所突破。“新三大件”中冰箱的普及更加暴露出厨房面积和功能的欠缺。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深入,住宅设计的重心由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人们开始注重住宅的使用功能。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促使人们对厨房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厨房开始向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四、住房商品化带来厨房形式的多样化发展(1998-2005 年)
1. 住房商品化催生丰富的住宅类型,厨房面积标准随之提升1998 年6 月,国家宣布终止福利分房,代之以货币化分配,住宅商品化全面推行。个人成为商品住房的消费主体,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多元化的需求促使住宅建设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房地产业快速成长。多层次的住房体系开始形成,从别墅、T o w n h o u s e 和花园洋房到小高层、高层住宅,百花齐放,居住面积从40 平方米到200 多平方米层级丰富,这为厨房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住房商品化的改革放松了对住房面积标准的限制,设计的重心更偏重于住宅的使用功能。居住目标变为“一人一间房”,并实现了餐、居、寝的分离。大户型逐渐增多使得厨房面积由4 平__方米~5 平方米逐渐提高至6 平方米,随后又上升为7 平方米~8平方米,并开始重视服务阳台和家务间等附属空间。(图7、8)
2. 住宅科技水平的进步促进厨房现代化发展一直以来,我国住宅建设水平落后,厨房设备、制品的系列化、配套化程度低是限制我国厨房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过去与土建工程同时施工的厨房橱具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住户对现代化的厨房设施和配套产品产生急切的需求。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要“全面发展住宅产业,走产业现代化的道路”。随着住宅科技的不断进步,厨房的设施设备开始向现代化发展。传统的排风扇、煤气灶被吸油烟机、天然气炉灶等设备逐渐取代,微波炉、电饭锅等新型设备开始普及。进入21 世纪后,厨房装修走向橱柜化。厨房橱具不再是由一件件分散的案桌、灶台、碗橱等拼凑而成,而是通过工厂统一加工地柜、吊柜,并将水池、炉灶、吸油烟机等设备整合在一起。橱柜成为厨房各类家电、设备用具的载体,承担起洗涤、烹饪、储藏等多种功能。厨房装修采用整体橱柜开始成为主流,并成为住户装修的重点部位。(图9)
3. 市场化成熟期厨房品质全面提升社会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厨用设备的现代化等等都使厨房的形式愈发丰富。基本生活需求的转变,社交活动的增多使得起居室作为家庭团聚、交往娱乐等活动的场所已经独立出来。厨房空间也进一步加大。种种变化让厨房设计终于从诸多枷锁中解脱出来,在品质上实现了全面提升。首先,烹饪操作的洁净化颠覆了厨房的传统形象。一方面,电饭锅、微波炉等现代化厨用家电、设备的普及使厨房的油烟量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吸油烟机的更新换代和住宅风道设计的改进有效地加速了厨房内油烟气的排除。以往厨房墙面、天花板沾满油污的情景已经很难见到。厨房空间终于脱离了脏、乱、差的传统形象。与此同时,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家务劳动的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的有效落实,使核心家庭增多、家庭人口减少,原先由妇女独立承担的烹饪劳动逐渐转变为家人协同承担。很多家庭由于夫妻双方都在外工作,就餐时间不固定,平日往往选择在外就餐或简单就餐。只有周末时一家人才有空闲时间共同享受烹饪的愉快。到了节假日,子女看望父母或亲戚、朋友聚会时,一家人在厨房中共同准备饭菜,边唠家常边作家务的场面比较多见。以往由于厨房空间小,操作者在厨房工作时转不开身,其他家庭成员也难于相助。如今随着厨房面积的增大,厨房不再只是主妇一个人的家务工作间,还成为一个全家人共享的交流空间,有形成一种家庭活动中心的趋向。2003 年后,随着大户型住宅的逐渐增多,富足、新型的生活方式对厨房空间布局也产生新的要求。在一些别墅、豪宅中出现了“双厨”的设计,厨房被分为中式厨房和西式厨房两个空间。这一方面是由于别墅、豪宅的发展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一方面也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用餐习惯西化的体现。由于成品、半成品食料的增多,烹饪热炒加工逐渐简化,对主副食品的储存需求增加。热炒间被隔出后,备餐区域可与餐厅合并,并向起居室敞开,成为住宅的“第二起居空间”。住户装修时不仅考虑实用,还会注意橱柜、灶具及其他厨房设备的美观问题。“D K 型”、“L D K 型”[3](图10)的开敞式厨房开始被人们接受,厨房的展示性和娱乐性逐渐提升。4. 小结住房商品化对我国住宅发展带来了质的突破,厨房产业现代化也随之进一步提高。设备和设施的电气化使得烹饪操作更加洁净,厨房颠覆了传统形象,逐渐开始成为住宅户型设计和室内装修的重点,并向更高层次的品质迈进。而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为厨房设计注入新的养分,平面布局向着透明化和开敞化的趋势发展。厨房逐渐成为住宅重要的“家居中心”。
五、现阶段厨房发展的特征及问题
(2006 年至今)1. 厨房发展呈现“两极化”特征厨房所呈现的“两极化”是指,一方面,经历了市场化成熟期的探索与创新,我国现阶段厨房功能更加多样化和复合化,适用性更强,一些大户型的厨房甚至向“奢华”发展。(图11)而另一方面,2006 年“国六条”政策出台之后,中小户型大量推行,2007 年后国家对于保障房的建设逐步加强,小户型、保障房的推广使得一部分厨房又向精简化发展。厨房的面积有所下降。对于一些住户而言,利用现代化电气设备(如微波炉、电磁炉灶等)实现“无油烟”操作,将厨房设计成开敞或半开敞的形式,令小面积的住宅户型空间流通、功能更加集约。(图12)2. 毛坯房问题日趋暴露,住宅精装修逐步推广1998 年以前,住宅建设属于粗装修阶段;1998 年住宅商品化以后很长一段时期毛坯房成为主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个性化的橱柜生产和装修市场。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中,毛坯房依然占据着主角位置。虽然毛坯房为住户个性化的装修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但面对厨房等设备繁多、功能质量要求较高的部分,就难免出现许多问题。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普通百姓在自行处理厨房中的复杂管线,协调水、暖、电、气等各设备工种时,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反复拆改现象频频发生。又因装修设计水平良莠不齐,橱柜产业化不成熟,质量不过关,最终导致既消耗了住户的精力和财力,又浪费了社会资源。毛坯房的弊端大大高于其优越性。__自2002 年起,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就多次提出要“取消毛坯房,推行装修房”。2008 年,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日渐成熟的情况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倡导精装修的全面推行。随着房价的上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无论是从财力上还是时间上都很难应付繁琐复杂的装修工程,精装修的需求愈发明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精装修住宅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而厨卫空间往往是最受到重视的精装部分。精装修对于厨房空间品质的提升具有很大作用。一方面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将室内装修与建筑、结构、水暖电设计综合考虑,由专业设计人员整体协调并设计,避免了自装修时对管线进行整改的麻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装修产业的发展,淘汰一部分不成熟的装修公司。对于住宅中对质量和设计水平要求最高的厨房而言,精装修也能促进电气设备、橱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批量生产可以使得产品成本降低,对提高工业化水平也有所帮助。然而目前厨房精装修仍存在一定问题。一些房地产商不愿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在装修时偷工减料,或采用品质较差的橱柜、设备,达不到住户的要求。住户搬入时,不得不把已有的橱柜全部打掉重新改装,形成二次装修,造成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有一些设计者由于缺乏对生活的理解,过分追求装饰效果,导致美观有余、实用不足。一些橱柜生产厂家对橱柜产品设计和人体尺度研究不够,使得住户使用时不方便、不舒适。3. 厨房设计走向标准化,住宅建造水平亟待提升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住宅厨房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标准,以及土建环节的建筑误差,煤气、上下水管线布局不合理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厨房橱柜的生产和安装成本增加。厨房内的各类管线排布随意性大,阻碍了厨房橱柜入户后的完整性;电源插座等设计不足,影响了使用功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一直加快,我国仍处在住宅大量建造的时期,迅速提高住宅的设计水平和建造质量可以说是当务之急。住宅尽快步入标准化、橱柜生产尽早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2009 年6 月,厨房新“国标”[5] 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厨房设计标准化的实施。新“国标”强调了厨房建筑设计、施工和橱柜产品之间的衔接问题,并鼓励将煤气、水、电管线、表具统一安排在集中的管线区,使管线不埋地、不埋墙。这对推动橱柜工业化、标准化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利于厨房日后的更新改造,对实现“百年建筑”以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图13)
六、我国未来厨房的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住宅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来看,随着建设水平的提高和设备产品的进步,住宅走向标准化、工业化,设施设备形成系列化、通用化是主流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的。从中也可看出,我国住宅厨房很可能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1. 追求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厨房是体现住宅质量和使用性能的关键部位,需要更为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不同使用要求,以及中国特有的烹饪习惯。例如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年轻人饮食习惯西化,因而厨房内的新型小家电较多;老年人喜欢囤积食品,对储藏量的要求可能更大,并要求方便拿取。在厨房的设计时应考虑使用人群的特殊性,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使设备布局及橱柜更为适用,并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还要注意厨房的采光照明和通风换气等条件,例如在操作台面上方提供照明灯具,保证切菜时的亮度,为厨房的操作提供便利。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厨房设计也要积极应对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周到细致的厨房设计是保证老人实现自主生活的基础。对于很多老人而言,日常的主要活动都会围绕厨房展开,在厨房中停留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厨房在住宅中的位置、与其他空间的关系、操作流线的合理性等都应被仔细考虑,确保老人能够安全、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并要能做到省力、高效,支持老人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而获得自信与愉悦。2. 实现真正的整体化厨房“整体化”的概念不仅是指厨房的橱柜和设备由厂家整体加工和安装,而且还包含在住宅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阶段,就将最终使用者的需求考虑进去,将橱柜、设备和厨房空间设计统一考虑,安排好设备、橱柜的排布以及水、暖、电、气等管线的布局,包括开关插座的数量和位置等,在设计初始阶段将这些要素进行统一协调,避免各工种之间相互影响或产生矛盾。例如,燃气管线__和表具,以前是由煤气公司独立安装,与建筑设计没有协调,安装后往往会影响到厨房橱柜的安装和空间的整体美观。本次在厨房“国标”中进行了统一安排。又如,在建筑设计阶段确定厨房开间和进深尺寸时,应同时考虑室内装修时橱柜的尺寸,从而做到统一化和标准化,这对于实现住宅产品的工业化也有很大帮助。3. 走向信息化、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住宅家居信息化、智能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而厨房作为住宅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的部位,更是智能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厨房信息化、智能化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例如在厨房配备视听设备,使人们在厨房工作时可以听音乐、看电视。此外,老年人及残障人士将因此得到很多方便和安全的保障。家用电器可以实现计算机系统控制,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例如在燃气灶意外熄火时自动切断气源,橱柜、吊柜高度可升降等等。更重要的是,厨房信息化、智能化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繁忙的上班族可以在回家之前就了解到冰箱内食物的储存情况,输入相应程序对食物进行预加工,大大地节省了时间,还使得烹饪操作和家务劳动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厨房智能化和信息化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智能控制,还体现在人在厨房内能对整套住宅进行全面掌控。日本的住宅厨房中设置有控制各个空间和设备的操作面板,主妇在厨房中劳动的同时,只需按动相应的按钮,就可控制其他房间空调的开启、放好洗澡水等等。厨房真正成为了住宅的“心脏”,是控制和管理住宅的核心中枢。(图14)4. 重视环保、节能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化,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普通百姓,都更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厨房必然需更重视环保与节能,因为无论从设备的种类数量还是从使用的消耗量来讲,厨房都是住宅中水、电、气等资源能源的“消耗大户”。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是在建造和装修时,减少产品制造和使用的能源消耗,尽量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其次,改进厨房燃料,减少煤和液化石油气的使用,多用电能、太阳能等,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另外,应实现对厨余垃圾的分类收集,以便回收利用。厨房走向环保、节能是实现住宅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七、结语
中华民族素以“食”文化著称,几千年中国人所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已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且在厨房中形成很多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符号。厨房的演变与发展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体现国家政策、住房建设体制和住宅类型的变革,更能够敏锐地感应到人们家庭结构、居住模式、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每一次厨房的重要“革命”,都标志着科技发展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一次飞跃。当前,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观大背景,我国住宅厨房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我们住宅设计者、生产厂家与开发业界人士的共同责任。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