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中主体身心健康的价值透视
曹超
摘要: 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体的身心健康作为社会和谐的起因与因素,主导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身心健康的对策是: 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建立身心保健机制和社会化支持系统、开发体育运动的和谐功能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身心健康; 主体; 价值
中图分类号: B0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0) 9 - 116 - 02
作者: 湖南警察学院警体部副教授; 湖南,长沙,410138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08C0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占主体地位的非对抗性矛盾一般不采取对抗和冲突的形式,能够达到矛盾各方面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社会。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提出了身心健康方面的明确要求。
一 主体和谐的内涵
和谐并不等于通常理解的一团和气,排斥差异和竞争,而是强调达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过的“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②和谐的本质乃对立之中的统一,而人这一主体的价值就在于维护、保障和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中的主导因素,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自然界的捍卫者、发展的推动者,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人具有不同于任何自然因素的作用与意义。
主体的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 ( 1) 身心和谐。身心和谐第一体现为身体与心理健康,这是人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须的存在保证。其次是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客观并悦纳自己。同时,心理行为要符合年龄特征,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愉悦的身心情态多于负性的情态、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2) 人格完整和谐。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③一个具有坚韧的性格、自尊自重、悦纳自我、良好的品德、务实的作风和奉献的精神的人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人格完整和谐体现为个性心理日趋完善,生活情趣高尚,善于认识自我,正视现实,把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协调一致,使人在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支配下,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协调一致。( 3) 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和谐是人立足于社会这个大家庭的重要存在依据,是心理慰籍的需要所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各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交往的动机纯正,彼此情感认同,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 4) 人与环境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能与客观现实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环境状况,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适应环境条件。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身心和谐是其他三方面和谐的基础。身心健康和谐有利于主体形成完整的人格,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身心与人格的和谐则有利于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主体间的融合与进步,从而提高主体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能力,最终达到主体与主体的和谐、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
二身心健康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所谓身心健康,就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身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得到开发,价值得以实现。人只有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工作与生活才是正常的社会生活,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失误与偏差,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他的心灵是扭曲的,他的社会认知、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正常的。近年来有关身心压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健康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身心不健康的人常出现感知障碍和思维障碍,感知障碍者出现感觉过敏和错觉,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经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错听、错视,幻视、幻听、幻触,精神高度紧张,而且还坚信这种虚幻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经常流露出某种错误观念,如疑病、被害、嫉妒等妄想。在面对压力现象或问题时常采取“夸大化”、“非黑即白”等错误思维方式看待,导致认识出现偏离,压力下易走极端,思维缺少灵活性和预见性,难以应对多变的现实工作压力; 有时推脱责任,回避工作等。严重的就会产生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甚至出现打骂、伤人、自残、自杀行为等。④如果是执法者身心不健康,他在执法活动中就有可能出现粗暴执法、违心执法、随意执法等行为,任意践踏人民的意志、法律的尊严,从而制造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无论是任何领域、任何身份的人,身心不健康都会导致工作、生活、社会中出现不和谐因素,产生不和谐事件,引起社会震荡。人这一主体本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与动力来源,社会环境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当前,我国社会环境__稳定的问题仍然突出,1995 一2004 年,刑事案件立案数从162. 1 万起增加到471. 8 万起,年均增长率14. 0% ; 2005 年是最近十多年来社会治安状况开始好转的一年,⑤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⑥一方面,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 总量增长了10 倍,平均发展速度高达9.4% ,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用社会学家的话说,当发展中国家人均GDP 突破八百至一千美元大关,即进入利益分化、利益冲突的多事之秋。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可能因利益差别和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协调而引发矛盾冲突。另外,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成员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主抉择的自由度增加,主体的内在力量逐步得到发挥。由于新旧观念冲突激烈,许多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欠缺,造成行为上无所适从,精神上无所寄托。有一组数字让人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过去20 年,全国法院系统接待处理民众来信来访上升了近500 倍,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折射出在基层社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在“三农”问题、拆迁问题、失业问题、治安问题、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等方面都有表现。⑦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情势,我们应该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完善自己,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要求,有效促进自己身心素质发展,正确面对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与要求,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三和谐社会建设中突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 1) 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所在,很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着人格发展,人格是存在于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对于人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两千多年前的《周易•象传》就已总结性地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精神。孟子曾写下激发人奋斗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道德教育也从另一个方面教导人要调节好自我身心情绪,正确面对现实中的挫折。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世界里,要充分重视媒体的导向功能,宣传主流文化,弘扬正气,树立道德典范。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要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要解决由于价值困惑带来的心理问题,避免极端行为出现,不断提高完善人们的人文素质,建构健全人格的意义世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智商同时身心健康的劳动者。
( 2) 建立身心保健机制和社会化支持系统。要维持主体的身心健康,需要有来自亲人、朋友、组织等多方面的身心支持系统。人处于社会之中,每个人都需要亲人的爱戴,需要朋友的支持,只有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面对压力、误解、困难时才能保持冷静、保持清醒、保持身心放松,只有同事之间保持了协调、支持、配合的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互相理解、赏识,工作才会顺心,所以,来自亲人、朋友、组织等多方面的身心支持就成为了主体身心健康的积极动力。
要维持主体的身心健康,要努力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只有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才能构建社会大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身心不健康症状的出现最早发现的应是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互助与亲情又是最有效的治疗灵药,要积极倡导传统文化与家庭伦理道德。如果有一个高效的身心支持系统,许多身心健康问题在初始就有可能得到解决。要维持主体的身心健康,政府要有效建立身心服务机制和身心保健系统,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服务水平。现代公共服务理论告诉我们,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是服务而非掌舵;以人文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重视公民权和服务,而不能局限于企业家式地追求管理上的单方面成效。如建立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救助基金制度以及职工强制性轮休疗养制度等等。通过定期疗养休假来达到身心放松,缓解长年工作、身心疲惫的现状,预防职业倦怠。要维持主体的身心健康,应构建完善的危机干预社会化网络,形成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主体一级网络、社区心理咨询人员和危机干预兼职人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社会心理咨询中心( 医院) 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政府还应制定正式的危机预防、干预和后干预计划,通过实际运作不断补充完善。
目前社会上尚无覆盖全社会的危机干预网络,对于心理危机如何有效预警和及时干预还缺乏相应机制的构建和实施。可先由高等学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反应快捷、运作有效的危机干预校园网络和程序。
在条件具备时,社会应通过一定方式,协调高等学校、心理咨询( 危机处理) 中心、医疗机构、消防机构、公安机构的力量,建立社会的危机干预中心。( 3) 开发体育运动的和谐功能。“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生命,同时,体育运动可以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攻击性,与一切动物的攻击性一样,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社会之所以经常出现不安宁的状态,与人的这种时时可能释放出来的天然攻击性有关”⑧。行为学家研究表明:“对于人类攻击性的原因和表现的特征,光靠压抑、控制人类这种攻击性,只能收到暂时的效果,这种压抑和控制,如果长期找不到一条发泄的途径,容易爆发出难以预料的恶性事件”⑨。因此,社会学家提出了“小乱是福”的观点,即在设定限制的人类攻击性的各种藩篱时,打开一个小小缺口,即建立一种社会安全阀系统,让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发泄。
体育运动变成了这种疏导人类攻击性的唯一途径,它是一种“仪式化”战争,在运动中人们有意识、带责任感的在种种规范的控制下发泄自己的攻击性和侵略行为。人们发泄了狂热,发展了身心素质,而且不会因此而增长仇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武德教育始终把“德”列为习武的先决条件,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强调“崇尚武德”,同时,练武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努力培养练武者的勤奋、果敢、顽强、勇于进取的意志品格。中华武术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与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武德文化既表现出宽厚待人的思想,又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
既可以让练武者做到“己(__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而学会关心人、帮助人,又教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宽容人,体谅人,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事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文化的这种内在教化和要求,无疑可起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其武术修炼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其观念中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内容,表现出追求“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体育运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体育运动接受开放的思想,是极其敏感、极少障碍的。恰恰这些可贵的品质应该是现代人需要具备的品质。体育运动是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高尚活动,它给人们提供的情感体验是复杂多样的,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在大众体育中,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信赖感、依托感; 在家庭体育中,成员感受到和睦欢乐的气氛,享受到了归属感、稳定感; 在竞技体育中,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人们享受着各种复杂的情感磨练。体育能满足现代人情感需要的多层次性需求。
体育中蕴涵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对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⑩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有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可以这样说,身心素质已经成为影响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为实现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每个人都要合理调整身心状态,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政治态度对待和谐社会构建时期的各种矛盾。
注:① 杨义芹: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② 邓伟志: 《论“和谐社会”》,《新华文摘》2005 年第6 期,第18 ~ 21 页。
③徐美玲: 《太极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初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年第29 卷第3 期,第332 页。
④刘贵萍: 《压力与警察身心健康》,《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 年第6 期,第75 ~ 78 页。
⑤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社会蓝皮书: 200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
⑥杨桃源、杨琳: 《解读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状态》,http: / /www. tstv. cn /fllm /dyxjxjy /200502 /482.htm. l.⑦吴庆才: 《两会前瞻: 构建和谐社会渐成中共执政新理念》,http: / /www. fmcoprc. gov. hk /chn /szyw /t184823. htm.⑧⑨《体育社会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68~ 69 页。
⑩刘鹏: 《充分发挥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人民日报》2007 年5 月21 日,第009 版。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