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参与 公民文化
论文摘要: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在人们心理层面的反映。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中国的体制转型、政治参与以及国家发展的有序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公民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主的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本文在这样的视角下,结合我国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和现状,得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建设与完善公民文化,并提出了具体措施思路。
一、政治文化概述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冲国学者对政治文化的概念认定也呈现出较多的不一致。一种观点从政治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面和感性的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的部分。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文化是人们政治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取向、政治态度取向、政治信仰取向、政治情感取向和政治价值取向。也有学者从政治或政治体系的特征入手,将政治文化定义为一定社会中趋于人们对合法强制权力及其行使过程的心理取向或态度。
我们把政治文化定义为一种主观心理因素的组合,是人们主观上对政治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主要指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心理三部分内容。同时,我们将政治文化分为主流政治文化和政治亚文化。主流政治文化是指掌握公共权力者凭借其特殊的公共权力推行其所信奉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及其价值观,使整个社会都接受这种政治文化,并成为政治体制运作的基础,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依据。一般来说,主流政治文化与国家政治体制基本吻合。而政治亚文化是政治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所属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地域、年龄和性别等的不同,产生了有别于主流政治文化整体性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并在政治体系中起着一定影响作用的政治文化,一方面丰富了政治文化的内容,发挥凝聚、消解和制约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程度。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政治稳定。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确立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导与核心地位。《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共和国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建国的政治基础。意识形态上在确认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建设方向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种新文化,既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或领导地位,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同时又有过渡性,允许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殖民地奴化思想以外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合法存在。
“文化大革命”将中国政治逐渐推向极“左”方向上去,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客观上讲,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前阶段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后阶段应该是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残余斗争,重点是发展生产力。但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把主观认识上的判断误认为是客观现实,故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最后产生两种结果:一方面高度的个人崇拜和领袖崇拜,出现宗教式的狂热,另一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极端不信任,失去基本的人际关系准则,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的政治文化出现了重大的转折。1977年5月,邓小平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强调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首开思想解放之先河。1978年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一次提出思想解放的口号,表明实事求是的文化观又重新回到了政治生活中来,这标志着政治文化建设已经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等。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深人地概括和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体系,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意义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立”与“反”两种思想的斗争。不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都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立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反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当然,两个不同时期,“立”与“反”的本质是有区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坚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仅仅是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思想,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状况。而在改革开放以后,资产阶级的思潮多次出现,其本质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此同时,对姓“资”姓“社”的问题要有正确认识。判断制度好坏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中国体制转型、政治参与及国家发展的有序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深化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不仅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所有内涵,更重要的是改变政治观念,调整政治价值观,促进政治行为的变化。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实政治的真实体现,另一方面又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就应分析公民观念、价值观与政治体制、政治过程的互动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透视我国的政治体制,由此来确定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提高政治改革的预测度。通过大力培育新政治文化,有效地推进中国政治改革,加快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建设步伐。本文主要就是从这个意义出发的。
2.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人民群众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主体。但由于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并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局限,它妨碍了我国公民对政治的自主参与,造成公民主体意识低下、政治效能感低下、政治感情冷漠。改造专制政治与改造公民缺乏效能感心态是建设民主政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3.有利于保持国家有序发展。在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个难题: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很难能保持有机的逻辑关系。或政治发展使政治产生动乱,或政治稳定使政治发展受阻。能否找到一种能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使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两者兼而有之?政治文化是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文化确实能达到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效果。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与执政者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使公民的政治要求能通过正常的途径与程序得以基本满足,而执政者的政策与资源配置也同样应该保持公正有效,使政治文化能够平稳转换,在这种情形下,保持国家的有序发展必定有望。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
邓小平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国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建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多年来的改革把中国推进了民主政治的转型期,也就是说由不完善的民主转向现代民主的时期。这里所说的“不完善”,主要不在于缺乏一套制度和法规(尽管有些配套的制度有待出台,但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普选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等制度架构已经确立),而在于形式上的民主制度还没有完全实现形式向效能的转变,已有的法律条文还没有完全成为支配政治生活的权威。为什么中国难于实现这个跨越?除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外,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很难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信仰体系和政治文化的支持。制度离不开人的运作,中国是经过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封建传统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长期专制统治的结果是民众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依附性、臣属性、顺从性,缺乏自主独立意识、民主政治意识以及公民权利观念和政治参与意识,而这些意识的缺乏使民众不能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主制度的运作是艰难的。美国民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就把“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实现民主的三个关键条件之一。因此,我国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出适应现代民主政治需要的先进政治文化,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而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公民文化就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是公民对政治活动“理性、积极的参与”,有利于发展民主政治,正是解决我国当前体制改革困境的途径。所以,我国应建设和完善公民文化,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渐进有序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三、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
没有民主制度下的经历,公民文化不会成熟。下面简要谈一些建设我国公民文化的具体措施思路。
(一)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培育公民文化的土壤,是臣民文化到公民文化转变的基本驱动力。市场经济建立的前提是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市场经济强调自由、平等、权利和契约精神;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要求个人以主体姿态参与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生活,反对对权威的盲从;要求突出个性和自我实现,反对单纯强调集体归属感;要求倡导个人奋斗和开拓进取,反对保守、依赖的生活状态,核心就是展示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同时,市场经济为创造公民文化提供物质技术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降低政治参与资本,保证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条件。
(二)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构现代化民主政治与法制
民主政治和法制的确立可以保证公民的主体地位,保证和促进公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在公民社会中,公民在真实地享有和行使着平等权、自由权、民主权、财产权、社会权等权力的基础上,进行主体价值的创造和占有,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和主体能力,逐步走向“自由自觉”的主体活动。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扩大公民政治参与途径,拓宽现有的参与渠道与形式;第二,逐步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加强对其的引导,健全和完善具体制度;第三,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效能,健全行政信息公开制,加强制度内外的监督。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民族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的一种认识状态和实践状态相统一的行为方式。首先,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只有作为独立的主体,才能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和主题价值取向,去设计、创造、实现自我的意愿,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其次,公民要具有积极参与意识。作为公民社会的主体,公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力与责任的同时,还应该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再次,公民要具有契约意识。契约赋予公民以现代人的身份和地位,以契约精神为基础的社会系统,既保证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又使每个人有充分的施展空间,从而调动社会成员参加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最后,公民要具有社会认同感。公民只有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和政府具有真正的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加大现代化教育力度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构建新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方式,这就是现代公民教育。首先,实行平等开放的教育方式。教育机构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层面,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落脚点。在开放的空间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培养公民理智与性格,培养具备现代公民素质的人。其次,拓展合理实用的教育内容。关键是要提高公民进行明智判断的理性能力。公民教育应开设许多新的课程,跟时代和世界同步。再次,扩大教育普及的范围。必须开展更大范围的普及教育,为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合格的公民。
应注意的是,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批判性地借鉴别国经验.使改革稳步前讲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