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论文服务

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探讨

时间:2013-03-07来源:易品网 点击:
摘 要: 政产学合作是开展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适应高校和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当前政产学合作教育中存在着政、产、学三方“缺位”现象。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政产学合作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高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要主动加强与高校的“联姻”与合作,从而进一步推进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
  关键词: 机械工程学报;工程实践;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2-0042-06
  工程教育起源于国防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需求,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工程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工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又是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人才保证与智力基础[1]。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工程教育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从理念、模式、机制、内容和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脱离产业、学校脱离企业、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这既不利于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政府、高校、学生和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拟就政产学合作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 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本文所说的政产学合作是指狭义的合作教育,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政产学合作是开展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必由之路,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体现在:
  1. 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经过持续13年的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提供的信息,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其中工科毕业生约占36%。另据《新华网》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7月1日,教育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68%。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在人才市场上找不到自己满意的毕业生。造成这种“两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对工科毕业生来说更为突出。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科院校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的需要有着明显的差距,即使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企业至少也要对他们进行6—12个月的基础培训,才能开始工作[2]。目前,我国每年培养大约100—130万的工程类毕业生,是世界上每年培养工程类毕业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他们同样也被“技术上狭窄的”和“狭窄于技术”这两句工业发达国家批评他们自己工程教育的话所困扰。也就是说,工程教育的专业面过于狭窄,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工程应用型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差,这在当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高校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比如许多高校加大了对工程实践教育的投入,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举办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等,就是希望增加工程类学生实践锻炼环节的具体体现。但是,仅仅致力于校内工程实践环节的加强还是不够的,学生工程实践必须与他们将来就业的企业或行业领域相结合。企业拥有现代化管理理念、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精良的装备,是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理想场所,这是任何校内实践基地都不能替代的。只有政产学合作开展学生工程实践教育,才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是适应校企发展需要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企业是实施工程实践最好的平台,学校和学生必须将企业作为开展工程实践训练的最佳场所。高校与企业作为两个独立存在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和运行机制,但培养的人才却是双方关注的焦点和结合点。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建立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管理、设备、技术、资金和生产营销优势,联合培养人才和开展学生工程实践,不仅有利于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而且会推动高校教育观念、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而政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这体现在:其一,学生通过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能够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其二,学生通过接触生产实际,能够自觉地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生产技术难题,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其三,学生通过与企业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生产工人的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自己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将来所从事专业的性质以及自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增强自身的劳动观念、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 是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事实上,通过政产学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发达国家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自20世纪80年代推行“回归工程教育”以来,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1) 美国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工程训练,强调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企业也积极参与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像MIT与微软的合作,密歇根大学与几大汽车公司的合作等,这些合作都是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的。例如,密歇根大学工学院建立了企业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参加的顾问委员会,参与制订审查教学培养计划;MIT的“UPOP”(大学生实践计划)和“UROP”(大学生研究计划),吸引了80%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参加该计划的学生的课外学时数相当于教学计划总量的30%[34]。(2)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工程师的培养要着眼于未来,注重对未来工程师进行科学基础教育以及应用技术科学、非技术教育和实践性教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培养,并同企业在培养、培训、研究开发等方面充分合作,使学生带有职业化的专业化方向分阶段在企业里进行工程训练。(3) 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强调工程训练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采取学校和企业交互式培养方式。工科大学要求学生在入学前要有不少于12个月的工业训练经历,在校学习期间,有一半时间是在社会上的企业进行训练,以培养文凭工程师。(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为加强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建立了“英国教学公司”、“工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多学科研究中心”等机构,主要任务是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师生到企业从事实际工作,进行创意开发和工程实践。在著名的英国“沃里克科学园区”的建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沃里克大学、考文垂议会和中西部企业集团三方的身影。发达国家这种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政产学合作教育,造就了全新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模式。
二、 当前政产学合作教育中
  三方“缺位”现象的分析
  我国高校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学生工程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如高校与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培训与信息咨询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浙江工业大学与省内500多个企业合作,成为这些企业的技术依托和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借助企业资源推动自身的教学改革。又如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还有就是高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自办高技术企业,并涌现出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复旦复华等一批成功企业。这些企业不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还在教学、科研方面起到了实践基地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政产学合作开展学生工程实践训练还相当不到位,政府部门(政)、高等院校(学)和企业(产)还没有形成的政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共识,没有形成三方互动的有利局面。造成这种不到位的原因在于政、产、学三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
  1. 政府在政产学合作中的“缺位”。为了推动产学合作的发展,各国政府都把产学合作教育纳入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划,并从政策和财政上给予足够的支持。有些国家对产学合作计划和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相当可观,如1962年至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为合作教育基金拨款3亿多美元,用于启动、加强和改进产学合作教育。与之相比,我国虽然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重要教育法规中对产学合作教育也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但缺乏可操作性,也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条文和实施细则,如缺乏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资金扶持、贴息贷款和税收减免等具体政策,也就很难将产学合作教育落到实处。
  2. 企业在政产学合作中的“缺位”。在我国,企业系统与高教系统往往是作为两个独立运转、相互隔绝的系统而存在,从而造成教育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人才培养环节中企业的“缺位”。大部分企业认识不到企业生产和工程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缺乏为产业和企业未来发展培养高素质“雇员”的远见卓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一方面抱怨应届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且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另一方面又不乐意或拒绝接受高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参加工程实践,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下降。在当前的产学合作中,企业如果不是合作高校的校友单位或利益相关者,一般不能做到对学校的较多前期投入或捐赠。而在英国,企业每年都有大笔基金或设备以捐赠的形式投向高等院校,这些努力使得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且日益紧密,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后也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3. 高校在政产学合作中的“缺位”。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在政产学合作中的“缺位”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许多人往往将产学合作教育等同于常规的校外实习,或是从企业获得经费支持和横向科研项目,将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尚未达成共识。其二,教师基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生产和工程实践经验,更缺乏工程师的素养。其三,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相脱节,专业设置以及教学与管理工作很少有产业界的参与,高校的董事会等组织也形同虚设,成为捐款机构。其四,实习经费短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落后,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少接触企业生产和工程实践的机会。
  三、 进一步推进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建议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无疑对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政产学合作大都存在功利性过强的问题,而缺乏长远眼光和对合作的全方位谋划。校企合作的目的,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如果仅仅定位于获取资源和经费,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仅仅定位于解决技术难题和继续教育,那么,无论校企哪一方都不会把人才培养放到多么重要的地位。人才培养和培养的人才决定了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政产学合作是培养工科学生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政产学合作教育,是一个由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4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既有赖于校企双方对于政产学合作、校企联合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并建立起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也有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产学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产、学三方立足长远,系统谋划,不断创新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模式,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具体而言:
  1. 政府应加强对政产学合作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产学合作教育的广泛开展,首先得力于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以日本最具代表性,日本官产学合作的突出特点是官方在其中具有主导性,日本是最早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企业参与教育的国家,政府还在组织规划、政策扶持、协调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日本的产学合作常被称为“官产学一体化”。同样,美国也有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证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总之,工程实践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
  当前,我国还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产学合作教育包括工程实践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在产学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确立自身在政产学合作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法律规范。政府应在修订《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企业法》等重要法规时,进一步明确政产学合作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政、产、学三方在开展工程实践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或制定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约束合作各方行为,保证政产学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或设立政产学合作专项基金,组织实施政产学合作教育计划,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确保产学合作的顺利实施。例如,对于接收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企业,政府部门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实际效果,给予企业相应的经济补贴和税收减免。三是组织推动。政府部门要尝试建立一种能够协调高校和企业的组织机构,或对现有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功能加以拓展,以改变原有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等院校、经济工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的单线联系状况,摆脱校企合作多是高等院校与企业自发进行的被动局面,在促进高校和企业的交叉联合、利益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宣传服务。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对政产学合作教育重要性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为政产学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教育主管部门还可通过定期召开政产学合作教育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课题立项等方式,加强对政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和成果推广,并对政产学合作教育的优秀单位给予表彰。政府部门还可通过加强信息服务,培育中介服务机构等措施为产学双方沟通信息,牵线搭桥,促成更多的产学合作。
2. 高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政产学合作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一,高校应设立促进产学合作的专门机构。高校尤其是高等工科院校,应该普遍设立类似“科技合作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产学合作教育董事会”、“产学研管理中心”这样的机构,以加强对政产学合作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例如,清华大学与国内外100多个知名大型企业合作,成立了清华校企合作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还配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一定要坚持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合作的双管齐下,以兼顾产学双方的长远利益,走持续合作的道路。
  第二,综合实力强的理工科院校要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不但有利于产学合作以更为贴近的形式进行,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和转化,也能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创造优良条件。
  第三,进一步创新政产学合作的模式和途径。政产学合作从来都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的,其理念和模式始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不断创新。高校要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产学合作为学生工程实践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以培养出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体模式和途径如:高校与企业联合聘请专家教授,组成顾问委员会,“联合教授”对产学双方负责,并以此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产学双方资源的融合,或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承担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等;借鉴英国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实行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三学期”制,即除了具有两个理论教学学期之外,还在寒暑假期间安排一个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实践学期,把各种实践环节集中在一起加以统筹安排;高校与企业联合办专业,并借鉴高职院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行业和企业培养紧缺型、特色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行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弥补他们实践经验的不足,提高其科研开发能力和学生实践指导能力。
  第四,产学合作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从企业取得来自生产和研发一线的课题,用于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工程体验,以促进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合肥工业大学校团委于2011年3月牵头组织实施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百千百计划”。所谓“百千百”,就是计划在3到5年内,以该校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与100个知名企业合作,引进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用于学生进行科学预研的课题达到1000个;通过校企合作,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资金投入超过100万元。该计划的实施分“走向社会”和“引进企业”两个步骤进行。所谓“走向社会”,就是在企业设立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基地,定期派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而企业将优先录用参加此项活动的毕业生。所谓“引进企业”,就是在校内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科技预研工作站,企业以工作站为平台,以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形式,设立科技预研资助项目,这些项目都来自工程实践领域。目前,上海、合肥等地的一批企业已经与校内院系签约,一批包括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在内的预研团队已组建起来,投入到项目预研当中。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可以实现大学生“教学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三结合[5]。
  第五,产学共建校外实践创新基地。高校要选择生产规模大、技术和管理水平高、设备先进、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签订产学合作协议书,与企业结成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并在这些企业设立挂牌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提供稳定而良好的平台。例如,合肥工业大学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先后与上海大众、JAC、合力叉车、美菱、奇瑞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172家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开放式工程实践教育。学生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坚持做到将毕业论文(设计)写(做)在产品上,利用校企两种环境和资源,培养了自身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奋进取的创业精神,增强了自身的工程意识、沟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6]。
  3. 企业要主动加强与高校的“联姻”与合作。工科院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积极接收学生实习和实践也应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不能停留在对合格工程类毕业生的单纯等待状态,而应克服用人但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短见,着眼长远,介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共同研究专业建设、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安排等,并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配备、企业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共享、实践设备提供等方面给学校以大力支持,避免政产学合作教育流于形式和表面化。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需求的主体。企业必须增强“攀高亲”的意识,加强与高校的“联姻”与合作,而不能满足于萍水相逢、一见钟情。企业要将政产学合作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之中,充分利用高校在学科、智力、科技与人才方面的优势,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政产学合作,促进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与高校的合作创新中联合培养人才,在合作培养人才中促进自主创新。
  综上所述,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合作,开展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新模式,是整合政府、高等院校及企业三方资源的有效形式,是顺利开展学生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通过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后备卓越工程师,进而为推动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王沛民.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5):110.
  [2] 张 竞,王沛民.国外企业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的创新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3):8788.
  [3] 成 琼,郝建平,刘牧众,等.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30132.
        [4] 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访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89.
  [5] 王 磊.合肥工业大学实施“百千百”计划推进创业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00621(4).
  [6] 王章豹,洪天求,张 辉,等.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轮共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8.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