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自然科学 >
论文服务

院所台合作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时间:2013-09-05来源:易品网 点击:
一、防震减灾行业需要大量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防震减灾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防震减灾人才培养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保证。人才短缺,特别是适应地震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短缺,已经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举措,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防震减灾行业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的先进技术系统。当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关键,需要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需要与地质工程相关的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震害预测与损失评估、地震区划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地震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地震科学技术发展,地震科技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加,地震技术手段不断改进,防震减灾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对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地质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参与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需要的此类人才越来越多。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是改善防震减灾队伍学历结构、提高科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防灾科技学院以培养防震减灾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学院成立3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中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其中,地质工程专业始终是防震减灾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的专业学科方向,其服务面向的针对性极为明显。学院其他学科方向、支撑条件总体上是为服务防震减灾行业的地质工程学科配套的,具有典型的“举校体制”特征。多年来防灾科技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防震减灾全行业办学,是防灾科技学院的又一鲜明特色。多年来,防灾科技学院和防震减灾行业各研究所、地震监测台站、任务型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通过行业合作的有效机制将教育资源与行业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及硬件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全行业办学的良好局面,为行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 
  二、院所台合作是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2005年10月,中国地震局专门下发了学院与局属单位产学研合作的意见(中震人发〔2005〕103号)。在“中国地震局政策引领、防灾科技学院牵头、局属单位合作”的行业合作机制下,签订了有关师资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内容的合作协议,建立了行业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学院、行业研究所、地震台站共同努力,实现了“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效果”。 
  (一)利用行业资源,构建具有防震减灾特色的实践教学系统。 
  在局属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学院引进行业先进技术和仪器,自建或共建了一批实验室和地学基础实习基地。近3年,学院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任务型事业单位和省局在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上达成多项协议,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系统。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共享中国地震监测网络的地震监测数据。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业内专家参与,强化防震减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学院聘请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行业需求。 
  学院多门专业课由业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主讲。专业教师与行业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编写防震减灾特色教材18部。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半数学生在行业合作单位毕业实习,13%的学生是在地震监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岗位上顶岗实习,使学生较早地认知岗位性质、熟悉业务内容。学院建立和完善了本科专业的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的“双导师”制,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是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学院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行业内毕业生质量调查,听取合作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需求的建议和意见,用以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现有7位教授在中国地震局所属研究所担任研究生导师,3年来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进一步加强了对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的了解,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三)促进深度融合,建立培养过程的互动机制 
  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和利益的结合域,促进深度融合,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已成为学院、行业内研究所以及地震台站的共识。 
  在培养过程和环节上,我们了打破校内校外的边界、课堂与现场的边界、学生身份与地震台站工作人员身份的边界,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院所台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选配教师、共同实施与考核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我们将地震监测预测工程人才应经历的培养环节都贯通安排,充分利用不同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实现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践体验为主的行业培养有机结合,建立了产学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培养计划与用人机制实现深度融通。
在条件建设和资源利用上,以产学研互促共赢为目标,共同建设体现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共同培养工程型教师,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分担和成果共享制度。 
  (四)依托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依托中国地震局“强震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震害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和“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等重大项目,学院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10余个局直属单位和部分省地震局开展了合作研究。我院地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了地震监测数据处理、野外地质调查、建筑物震害调查、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 
  近3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防震减灾社会服务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首都圈城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中,我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等专业200余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承担场地条件调查与分析、地质填图、活断层调查、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等工作,得到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攀西地质大队等项目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 
  学院每年投入2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多数学生创新项目得到校内外导师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支持,独立完成项目。地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和区域应力场计算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通过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和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 
  (五)结合地震事件,增强师生从事防震减灾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汶川、玉树地震后,学院先后选派40余名师生参加了现场应急救援和科学考察。参加现场工作的教师和行业专家以亲身经历和丰富资料,向师生解读地震前兆、发震构造、震源机制,描述震害调查和应急救援的过程,总结现场工作成果和经验。日本3·11地震发生后,学院邀请现场应急救援专家、核安全地质专家,日本和台湾地震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学院每年还组织学生参观唐山地震遗址。学院成立了我国唯一一支大学生志愿者地震应急救援队,每学期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基地接受训练。学院每年在国际减灾日、我国防灾减灾日和学院的防灾减灾周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和地震疏散演练。学院将地震事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大提高了学生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建设院所台合作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管理机制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逐步构建适应面向防震减灾行业“院所台”联合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管理机制。 
  (一)管理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院和行业合作单位联合培养机制,完善“中国地震局政策引导、防灾科技学院牵头,行业各单位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组织构架、人事制度改革、合作项目运行等方法途径保证合作双方建立牢固的人才培养格局,促进合作关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学院设置“中国地震局行业合作教育办公室”,负责行业合作单位的各项协调工作。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实施、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度系统和管理队伍,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形成院系两级管理模式。 
  (二)人才支持机制。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导师要进行两个“全过程”指导,即专业培养方案开发、理论教学、实习教学、项目研究、学位论文、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指导和学生入学、学习、实践、科研、就业的学习全过程指导。设立校内外导师岗位津贴,鼓励校内外导师的双向交流。 
  (三)条件建设机制。 
  根据中国地震局批复的《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每年投入1500万元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与地震应急救援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建设校内地质工程实验及研发平台;投资1000万元建设三河—平谷地区、蓟县地区防震减灾基础教育实习基地和高水平科学实验场等。学院与合作单位每年共同投入100万元设立合作基金,进一步推动仪器设备、数据、图书资料共享,充实工程项目案例库,促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 
  (四)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招生考核标准、校内学位授予标准以及学生学籍学位管理等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建立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主讲教师资格标准、导师资格与考核标准,强化过程管理。 
  完善外部质量监控机制。主动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研究生主管机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督指导,引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开展行业调研、专业定位分析、校内教学评估、毕业生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