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中的“合乎道、至于德”
作者:李建伟
该如何按照教育规律去培养优质的人才,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一是要求教师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来培养学生;二是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从而幸福地生活着。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用道德课堂的理念来反思教学实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合乎道、至于德”,郑州市管城区中小学围绕《道德课堂的实践策略研究》课题,确立了二十多项子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法,对道德课堂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把道德课堂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课例研究是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它不是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将方法与实践联盟,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改进和师生精神的成长。我们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使教研组织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研究组织,实现“教学与研究一体化”,引导教师把道德课堂的教学理念具体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二、实践道德课堂流程
预习、反馈、矫正
构建道德课堂就是要打造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课堂,打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寻找实现教育目标的捷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解决为指向,设计了道德课堂的基本流程—预习、反馈、矫正。
预习环节。第一,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在备课中将知识问题化,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第二,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预习,独立思考、探究,并发现问题。第三,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反馈环节。第一,建立合作小组。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兴趣爱好等差异,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学习公约,形成各具特色的小组学习文化。第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在小组内讨论各自遇到的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案,并生成新的问题。第三,成果展示。学习小组成员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汇报学习成果。
矫正环节。第一,师生互动解疑、评价,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训练拓展,布置课后巩固性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尝试有更多自主权的拓展性练习。
三、营造道德课堂研究的学术氛围
(一)科学、合理规划《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大纲,是一种在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因此,学校校长、业务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熟悉《课程纲要》,对于构建道德课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解读、细化课程标准
全区中小学按照《管城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全面推进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各学科、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实际、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这项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解读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细化课程标准,明确各级教学目标;研究教学策略,落实课程目标;观察教学目标达成度,提高教学效益”的工作思路。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
要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使其达到智、仁、勇。
智,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第一,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精深度与相邻学科知识的广阔度;第二,提高教师学科思想把握的精准度与教学技术的熟练度;第三,提高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度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度。仁,就是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学生也很难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第一,教师要对学生有一颗关爱的心;第二,教师要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第三,教师要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勇,就是能够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