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农业科学 >
论文服务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文化变迁:回顾及展望

时间:2013-07-13来源:易品网 点击:

论文摘要:从国内外的具体研究等方面对学术界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展望,力图反映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大致情况,同时也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文化变迁;农村劳动力流动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2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文化变迁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04LX422。
  文化具有静态和动态的特征,文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永恒的定律。中国的特殊国情给文化变迁注入了新元素,农村劳动力流动为文化变迁提供了新动力。

1 研究回顾
  劳动力流动原因错综复杂,文化变迁是个综合的系统的课题,应采取整体的观点,多维的模式来认识和解释。
  1.1 国内研究
  早期的文化变迁散落于文化研究的主题当中,民族学从文化历史方面研究着手。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民族学者深入西北、西南民族地区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一时期的民族地区文化研究空前活跃。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高涨的研究热潮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直到80年代,在“补课论”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研究重新进入了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并且出现了城市化进程、制度的变革、劳动力流动等新元素。
  1.1.1 农村劳动力流动回顾 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认为,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时,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却更为复杂。一是和经济政策息息相关。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转制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恢复性转移的起始阶段(1978~1984年),农村主题是土地承包、发展农业,农村劳动力流动尚属个别零散状态;流动缓慢的发展阶段(1985~1992年),沿海等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地区差异逐步拉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上升;转移规模的迅猛扩张阶段(1993~1996年),各种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开放,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迅猛扩张;稳定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城乡就业态势趋紧,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持续进行。[1]二是与人口制度紧密相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突出了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严格的户籍制度及一系列偏重城市发展的政策导致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出现。在《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4)、《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85)、《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1997)、《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2001)等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户籍制度解冻,人口开始自由流动。随着各界对人口流动的态度转变,从害怕到观望到引导,人口流动相应地从原来的“盲流”到无秩序流动到有规律可循。
  1.1.2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文化变迁 从动态方面看,劳动力流动过程是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对话”过程,文化变迁是“对话”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文化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流入地和流出地两方面,对流入地的影响具体有三:①劳动力结构多样化;②城市文化元素多元化;③用工制度文化环境优化。对于流出地,学者较为关注以下研究:首先,就流动结果而言,文化变迁增加了新内容。另一方面,农业部课题组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农村的推力更多的是农村经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去。其次,就流动主体而言,文化传播有了新力量。劳动部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年轻、未婚、男性(特别是35岁以下),受过更高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更易于和偏好流动,换言之,流动群体一般为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群体,他们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起着信息交换的作用,扮演着文化传播的角色。再次,就流动的方式而言,文化变迁有了新形式。蔡昉[2]指出,随着流动的频繁,农村劳动力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
  1.2 国外研究
  文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说明了工业化背景下,劳动力流动与各部门发展的关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彰显了文化的力量——“宗教”和“信仰”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教徒们通过努力赚钱,克俭节约,奉献各自职业来赎还“原罪”。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理论进一步论证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是人类行动建构的结果,同时是再行动的条件和中介。原始的资本积累为新教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而新教的“信仰”和“信念”从思维深处和精神世界底层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成为再行动的条件。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转型,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机会,而文化观念的变化作为动力,通过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起作用,推动了该行动的现实性转变。

2 研究评价及展望
  总体看来,既有研究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研究视野宏大,对农村文化的变迁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地方:①鲜见针对中国农村文化变迁的研究,且缺乏系统理论成果。应在吸取中西方、传统和现代以及各个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变迁理论。②国内的研究学科视角和方法相对单一,具体文化形态变迁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③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动态性研究关注很少。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民族文化断层、乡村文化没落,其保护与发展问题不得不提上日程。因此,完全有必要将这一课题继续深化。

参考文献
  [1] 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2] 蔡昉.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7(4).
  作者简介:李文轩(1985-),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百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及方法,社会工作。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